1. 圖片網
  2. 薩德侯爵

薩德侯爵(2000)的海報和劇照

薩德侯爵于2000年上映。薩德侯爵也被叫做Sade

與另一部以薩德為主人公的影片《鵝毛筆》相比,《薩德侯爵》要令人失望得多——確切地說,這是一段時間以來看到的最名不副實的「情色片」。前者有著美國式的的曲折情節和激情場景,並因在當年奧斯卡評選中呼聲很高,在國內影迷中流傳甚廣,而法國影片《薩德侯爵》卻因情節簡單、對白沉悶,讓很多習慣好萊塢口味的國內觀眾不知所云。
  
與人們對人物傳記影片的慣常理解,該片冠以「薩德侯爵」之名,實在是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。全片從頭至尾描寫的不過是其一生中一段極其短暫的經歷,並且與歷史史實有著較大的出入。影片描寫了法國大革命爆發后,薩德以貴族身份被羅伯斯庇爾政權送入監獄,隨後和許多貴族一起被送進由修道院改建的公民勸戒所,在那裡她遇到了一位美麗的貴族少女,並最終幫助貴族少女戰勝恐懼,長大成人的故事。該片是法國導演伯努瓦·雅克2000年的作品,由法國影星達尼艾爾·奧特圖主演,片長94分鐘,曾獲得2001年法國愷撒獎提名。
  
還在監獄的時候,幾個囚犯正在為一個瀕死的女囚祈禱,但薩德對此無動於衷,還對其他祈禱的人說「我不迷信這個」,他關心的是這個女囚「有一張美麗的臉,卻已經沒機會享受人生」,此話儘管殘酷冷漠,卻不乏清醒,證明他是一個現實的享樂主義者。歷史上的薩德除了在紙上描繪各種變態的性行為,自己也躬身實踐樂此不疲,年輕時就多次因淫蕩和褻瀆神靈的罪名被送往凡爾賽的監獄。但現在看起來,那時他不過是比其他人「更能夠看清善惡」,戳穿了人性的謊言而已。
  
剛入勸戒所時,桀驁不馴的薩德就與所長頂撞起來,人們也因為他的惡名昭著而遠離他,認為他是淫邪的同義語。但事實證明,他只不過是那個揭穿「皇帝的新衣」謊言的孩子,在公民勸戒所,許多貴族依然是調情、通姦、同性戀。名聲惡劣的作家薩德混跡其中,卻又不乏超越世人地清醒。正因為這一點,貴族少女艾米麗才對他既恐懼又充滿興趣。正如子爵太太所說的:「是這個時代病了,而不是我們」。
  
羅伯斯庇爾政權將公民勸戒所的空地用來埋屍體和人頭,使這裏變得臭氣熏天,艾米麗由此變得恐懼而絕望,害怕自己立刻死去。這時薩德充當了她的哲學導師和精神神父,為她指明了人生的目的是及時行樂,「心和肉體配合」。但令人不解的是,當艾米麗喜歡上他時,他卻將她拱手送給年輕的花匠。也許導演的原意是為了突出薩德的「高大全」形象,但在歷史上,薩德甚至在去世前一年(一八一三年),也不放過與一位清掃女工的十六歲女兒保持曖昧關係的機會(見《朱斯蒂娜》序言,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版)。另一點與歷史史實相出入的是,在法國大革命初期,薩德剛剛從夏郎德瘋人院出來時,薩德夫人就已經拒絕見他,並和他辦理了分居事宜。所以,在一七九四年羅伯斯庇爾政權倒台時,他不可能是由薩德夫人營救出獄的。
  
在影片的最後,公民勸戒所的人都獲得了新生,艾米麗以輕輕地一吻回報了薩德在這期間對他的照顧,薩德一家人團聚,一切似乎都完美無缺。但這與薩德充滿爭議的一生比起來,這似乎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插曲。
  
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是,影片中薩德與勸戒所眾人編排「馬拉遇刺」的戲劇的故事,被德國劇作家彼得·魏斯於1964年編成舞台劇,讓薩德在「戲中戲」中大肆發表他的驚人理論,將勸戒所院變成個人革命的基地,反思政治、歷史、瘋狂的三角關係,觀點尖銳前衛,再經戲劇大師如PeterBrook等搬上舞台,已經成為當代戲劇的經典作品。

薩德侯爵演員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