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圖片網
  2. 馬友友

馬友友的寫真照片

今年46歲的馬友友(YO-YOMA)就像他的出生一樣的,是屬於世界舞台的,而非某一國家和地域。他出生於法國,長於美國,身上流得卻是中國人的血液。  馬友友4歲那年跟他父親上了第一堂大提琴課,這標志著一個不同凡響的演出生涯的開始。6歲時他在巴黎大學舉行首場獨奏會,節目中有一首巴赫無伴奏組曲。 1962年愛好音樂的馬氏家族遷居紐約市后,由於他的無可置疑的天才,馬友友進入朱莉亞學院,成為倫納德·羅斯的學生。他在該校就讀到15歲,然後決定轉入哈佛大學,旨在取得學位並擴展自己的視野。他順利完成了從神童的直覺演奏到成熟音樂家的過渡,1978年獲得艾弗里·費雪獎。如今46歲的馬友友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熱心聽眾,從1983年始僅與索尼合作的專輯就達50多張,14次捧得「格萊美獎」的馬友友今年再度以《阿帕拉契之旅》贏得格萊美獎的「最佳古典跨界專輯」。這張專輯也獲得古典音樂類的「最佳年度製作人」。人們戲謔其謂「格萊美的殺手」。  大提琴的聲音屬「粗」線條的,在樂器中,大提琴是最接近「人聲」的奇妙樂器,馬友友的琴聲將其「人聲」的靈性發揮了出來,清新委婉,興味無窮。就連巴赫無伴奏組曲,到了馬友友的手裡,就變成了一幅幅如夢如幻的音樂詩畫。  在許多現場演奏錄像中端詳馬友友,他像個鄰家男孩,非常隨和,經常會露出他那特有的孩童般的微笑。馬友友的琴聲,馬友友的音樂理念,馬友友的微笑,說到底,是一種博愛,因有此境界,他的琴聲才會如此「不同凡響」,他的微笑才會如此充滿魅力。